我国已建立帕金森病临床前期小鼠模型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孙异林等日前在国内首次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成功建立了帕金森病临床前期动物模型。这项由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筛选神经保护药物、探索帕金森病临床前期的病理变化和病变发展进程,以及预防和实验治疗该病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是探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的基础。由于帕金森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早期确诊、抑制该病的发展和提前进行神经保护尤为重要。以往的实验研究大多采用MPTP大剂量快速给药的方法制备大鼠动物模型,使动物在短时间内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但急性模型却无法观察该病早期的病理改变,也难以实施试验治疗。孙异林等根据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选取60只C57B1/6j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低剂量分次给药方法建立了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黑质及纹状体的超微病理变化,利用色谱分析测定模型小鼠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并通过动物爬杆实验来检测小鼠肢体运动协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可对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损伤作用,鼠脑黑质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及纹状体内突触数量减少,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动物脑内的病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已经出现了与人类十分相近或相似的帕金森病临床前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