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帕站首页 专题讨论 帕金森病 放心医生 中医与帕 病友故事 留言交流 脑起搏器 专家解答
 
(第1页,共3条)
文生:我的帕金森病  邮箱:oiu.tqtg@gmail.com  IP:103.250.250.32  日期:2014-1-8 [回复1楼]

  我的帕金森病
  我的“帕金森”
  之所打上引号,其实我现在是不是帕金森病还在怀疑中
  2010年10月因为静止性手抖在一个三甲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帕金森,当时医生什么也没说,开了美多巴等三种药,我也没多问,做了脑CT,验了甲亢也没有 ,肝功能也做了都没事。心想只开了40多块钱药,应该不是什么大病吧,要是感冒都不止那点钱哦。心里愉快地想着手也不觉得抖了。
  回到家习惯性地百度,输入帕金森,大量信息呈现眼前,随着了解的深入,好的心情一毛钱也没有了,我才40岁呀,一对儿女还小,大的才15小的7岁,心里各种难过,医生咋不和我多说的什么呢,还一开始就开左旋多巴类药,关于帕金森医生们到底知道多少?我到底要不要用药,应该怎么样用药,亲,我好纠结。
  尽管好纠结,也不能怪医生啊,医生太忙了,每天看病的人象“赶闹子”样,一天到晚有看不完的病人,写病历也会写到手抖哦,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已,好在偶还会上网,打字还可以{只是现在手抖得打字好困难}。把我的经历打出来发到网上,给看到的人一点帮助,佛在上天看得到的,
  综合各方面汇集的信息,感觉我所看的医生对于帕金森也不是很专业,(偶是不是得的帕金森?很纠结)。过脑回放:最开始发现手抖是在三年多前,那是做了一次包皮手术,从医院出来在等公交车,发现右手指不自主轻微的颤动,我跟老婆说:看,我的手指怎么会抖?老婆说:可能是麻醉药未过完也可能是有点冷吧,如是也没太在意,过了月佘,才发现抖颤增加了,睡觉的时候感觉明显,颤源来自手掌手背,用意识能控制不抖,(所谓搓丸样是这样吗)再往前回忆之前右手臂曾经很疼痛过几次,手指曾有麻过几次,没空去管它,咱农民一个,没固定收入,没医保,还要养家啊,不能有点头痛脑热就往医院跑。直到13年12月前我还一直未用药。
  一个月前手臂靠近手肘的地方疼痛难忍,(是否僵直?)。还是去三年前那个医院看的是神内,医生还是忙啊,叫我做脑磁共震,三天后才拿到结果,挂专家号,专家说脑核磁共震显示有一个针尖大小的缺血灶,不会是它引起震颤,于是不停地写病历,本想借机问下什么样是帕金森,如何用药(因我现在对帕金森比上次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问一些东东了),问了几句,他只顾自已写病历,一句也没答,只说去拿药吧,我晕啊,前后不到三分钟,唉,也许他忙,也许对于帕金森比现在的我所知也强不到哪里去?到了药房悉开的是甲磺酸溴隐亭,还是诊断帕金森,回到家很纠结啊,要不要开始服药??如是纠结了5天,这几天手臂没有疼痛了,但脚跟觉得有点扯,手抖仍没有停,如是偿试每天服4分之一片,开始服药那几天感觉除了手抖感觉很舒服,没有服药前总是感觉这里疼一下那里扯一下,那几天性生活也觉得增强不少,一直服到现在一个多月吧,由于看论坛多了,这样那样的各种说法,看到好晕啊,如是前天开始停了,这两天手还是一如继往的抖,身体也有感觉有异样,{是僵直是震颤的开始??}说不清道不明,各位帕 友勇敢的说出你我的故事来也许对别人有用,对自已也是一种释放,谢谢你看完我的“帕金森”故事,谢谢
   

文生:中西医分析帕病,其中提到有中药药方,有帕友用过没?(网上看到的)  邮箱:oiu.tqtg@gmail.com  IP:103.250.250.64  日期:2014-1-10 [回复2楼]

  中西医分析帕病,其中提到有中药药方,有帕友用过没?(网上看到的)
  疾病名称(英文) paralysis agitans
  拚音 ZHENCHANMABI
  别名 帕金森综合征,中医:振掉、颤振,颤证,老年颤证,震颤,颤症,颤振,颤病,脑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脑部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临床对一组以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动作减少及姿势障碍为主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称作震颤麻痹。根据病因通常将其分为以下三类: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脑变性,称特发性震颤麻痹(IPA,帕金森病);病因明确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等引起的,称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作为某些独立疾病(综合征)的部分征候者称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其主要疾病大都归属于多系统变性范畴。
  中医释名 本病是震颤又名颤症、颤振。震颤是指手足颤动,或头部摇晃不能自主的症状。以头部不自主细微摇动,口眼抽动,手足颤抖等为主要表现的风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本病的确切病因虽未完全阐明,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学说:IPA属多基因遗传,但与具体环境因素关系不明。 2.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指机体内各种分子最外侧电子轨道的不配偶电子R(原子团)与特定的H+结合构成的RH。自由基很容易与体内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过氧化基变化,而失去原物质的功能,成为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本病患者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神经细胞消失、减少,残存的细胞对DA合成代偿性增加,在单氨基酸B(MAO一B)作用下,DA的代谢速率比正常人增高数倍,而同时产生大量的苯、醌、6-羟多巴和自由基等毒性物质。 在正常人黑质内的含铁量较其他脑组织为高,而IPA患者的黑质内含铁更高。游离铁在黑质中通过Fenton和Haber一Weiss类反应产生强毒性作用的羟自由基(OH),后者生存期虽短,但对黑质细胞损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线粒体功能,使原已有缺隔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促进DA神经细胞更快死亡。 3.线粒体中毒学说:甲苯四氢基吡啶(MPTP)是一种外源性毒性物质,进入脑内后,主要由MAO-B氧化为具有较强神经毒性作用的1-甲基个苯基吡啶(MPP+),后者通过DA摄取途径选择性摄入黑质,和神经色素(neuromelanin)结合或进入线粒体,与结构相似的线粒体呼吸酶的辅酶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竞争地和呼吸酶相结合,而抑制线粒体内电子传导系统的复合体Ⅰ(NADHCoQ1还原酶)及α一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动,使ATP合成减少,引起能量危象,导致DA神经细胞死亡。
  中医病因 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根据近20年来的研究,多数认为震颤麻痹乃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风内动,兼有气滞血瘀;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缘由肝肾阴亏,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好发于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特发性震颤麻痹属主要神经变性疾病之一,患病率约150/10万。
  发病机理 当前,现代医学对IPA的发病机制认为,在人群中存在着缺乏具有细胞色素酶特性的血红素酶-450 Ⅱ型6 族(P一450Ⅱ D6)单氧化酶系统的机体,称为代谢贫乏者(PM),当MPTP类脂溶性神经毒性物质进入机体后,PM 者对神经毒物缺乏代谢功能,后者被选择性地摄入黑质DA能神经细胞,聚积在DA神经细胞内经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选择性阻碍线粒体内电子传递系统的复合体Ⅰ活性,引起氧化的磷酸化酶系崩溃,ATP衰竭以致D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的坏死又更促使自由基的生成,并进一步导致黑质-纹状体神经元变性、消失,造成纹状体内DA含量不足和DA-乙酰胆碱二种神经递质失衡,出现IPA 临床表现。
  中医病机 综观震颤麻痹的肢体震颤、肌肉僵直和关节拘挛三大主征,应属中医的风病范畴,而其病变部位却在肝肾两脏,其发病机制有: 1.高年肝肾两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两脏由生长发育进入衰退时期,复因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肝肾精血衰少,经脉空虚,筋脉失养。精血为阴,阴虚则虚风内动,发为肢体震颤。 2.颤证久患,精血内夺血为气母,血虚日久,气随血脱,而致气血两亏。亦可因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忧思内伤,而致心脾两伤,脾伤则运化失利,营血无以滋生;心伤则心血暗耗,最终亦导致气血两亏,经脉空虚,筋肉失养,发为肢体震颤瞤动。 3.颤证住久不愈,气血虚竭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脉络瘀阻,营卫不行,皮肉筋脉关节失濡,故皮肤板紧、肌肉僵直、关节挛缩、屈伸不利。 当然,随着震颤麻痹病理变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气滞血瘀的基础上,又可发生痰湿内生。因为人体津液的输布是通过经脉的通道来完成的、而今经脉瘀阻,津液不能输布,就聚津为湿为痰,而痰湿反过来又能阻碍经脉循行,故有些文献中又有风痰阻络等学说。痰湿郁久,又能化热,故更有瘀热风动等论述。但本文所立三型乃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亦是震颤麻痹的最基本病理证型。 多因肝肾精血亏少,气阴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因风痰阻络等所致。常见疾病有颤病、脑萎、气厥等脑系疾病。 颤病指因感邪、中毒、电击等损伤脑神,或因痰浊、瘀血阻痹脑络,经气不利,或年老精血亏虚,脑失所养,虚风内动而成。
  病理 IPA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和蓝斑内含色素的神经细胞变性、空泡形成、脱失;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性的玻璃样同心形包涵体,称路易(Lewy)体。这种类似变化还可见于迷走神经背核、脑干的中线核、丘脑下部等处,苍白球、壳核较轻。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肝肾两亏,虚风内动:
  证候:中老年出现头及四肢颤动,筋脉拘紧;腰膝酸软,或肢体麻木,动作迟缓,常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健忘,或兼有精神呆滞。舌瘦、舌质红、苔少,脉沉细弦。
  证候分析:肾为生长发育之本,人到中年之后,精少肾脏衰。精能化血,是肝血的源泉,肾精不足,肝血衰少,血不养筋,而致筋脉拘紧,腰膝酸软,或肢体麻木;肾阴(精)不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及四肢颤动。脑为髓海,髓乃精生,肾精不足,髓海不满,故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肾阴(精)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而致心火独旺,火扰心神,故失眠多梦;脑为元神之府,今脑髓空虚,元神失养,故精神呆滞。脉细为精亏血少之象,脉弦为虚风内动之候。舌瘦暗红苔少者,皆精血不足,舌体失养,津不上呈之故。(2)气血两亏,虚风内动。
  证候:肢体震颤且伴有面色无华。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少气不足、自汗。舌淡胖,脉虚细。
  证候分析:颤证日久,精血内夺,血为气母,血虚日久,气随血脱而致气血两亏;或因饮食失节,劳倦忧思,而致心脾两伤,导致气血两亏。面色无华,头晕目眩是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血不上荣所致;倦怠无力,少气不足,自汗皆是气虚之征:舌淡脉细为血虚,舌胖脉虚为气虚。
  (3)气滞血瘀,虚风内动:
  证候:颤证日益加重,并出现面部四肢肌肉僵直,面无表情,关节挛缩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甚则吞咽困难,流涎,四肢厥冷,皮色青苍,或有瘀斑。舌体颤动色暗,苔白腻,脉细涩。
  证候分析:颤证日久,精气血虚竭,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脉络瘀血形成,继则脉络闭塞,营血不行,皮肉筋脉关节失养,故皮肤板紧、肌肉僵直、关节挛缩屈伸不利。瘀血阻体表浮络则皮肤出现青紫瘀斑;四肢经脉瘀阻,营卫不通,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口中流涎者,因脾气虚弱而不能固摄;吞咽困难者,因脾胃虚极,胃气失降,舌颤色暗者,心脾气虚瘀血阻络;精亏血少则脉细,瘀血阻络则脉涩。
  西医诊断标准 之一、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于上海)制订
  一、原发性帕金森病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主要依靠临床观察,要考虑以下凡点:
  (一) 至少要具备四个典型症状和体征(静止性震颤、少动、僵直和位置性反射障碍)中的两个;
  (二) 是否存在不支持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如锥体束征、失用性步态障碍、小脑症状、意向性震颤、凝视麻痹、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的痴呆伴有轻度锥体外系症
  (三)脑脊液中高香草酸减少,对确诊早期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鉴别是有帮助的。一般而言特发性震颤有时与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很难鉴别,特发性震颤表现为手和头部位置性和动作性震颤而无少动的肌张力增高。
  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一)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在临床上很难区别,重要的是依靠病史上有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史。另外,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状两侧对称。有时虽可伴有多动症,但往往先于一侧肢体出现。如临床鉴别有困难,可暂停用精神病药物。如为药物性,一般数周至6个月后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即可消失。
  (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该征的特点为多无震颤,常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锥体束征、假性延脑麻痹、情绪不稳等),病程多呈阶梯样进展,左旋多巴制剂治疗一般有效。
  三、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异质性系统变性)
  (一)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有时与帕金森病很难鉴别。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动作减少,颈部强直,并稍后仰,及假性延脑麻痹和向上凝视麻痹。
  (二)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原发性帕金森病应与本病进行鉴别。橄榄桥小脑变性临床也可表现为少动、强直,甚至静止性震颤,但多同时有共济失调等小脑症状。CT检查亦可见特征性的改变,血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减低。
  (三)纹状体黑质变性:本病与原发性帕金森病很相似,临床上很难鉴别,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若临床左旋多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纹状体黑质变性可能。
  (四)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压综合征: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位置性低血压、大小便失禁、无汗、肢体远端小肌肉萎缩等,有时也可伴有帕金森综合征。若临床发现患者有帕金森综合征和轻度神经系统障碍症状,就需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
  (五)痴呆:痴呆伴有帕金森综合征不罕见。
  1. Alzheimer病:晚期Alzheimer病除痴呆外,尚有椎体外系症状如少动、强直和口面多动。另外,由于帕金森病甚至早期也可伴有痴呆,因此需依靠随访时对两者进行鉴别。
  2. 正常颅压脑积水:本病表现为步态障碍、尿失禁和痴呆,有时也可以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少动、强直和静止性震颤等。CT检查时鉴别有帮助。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对诊断正常颅压脑积水也有重要意义。
  
  之二、国外标准(龟山,1980年)
  1. 中年以后发病,起病缓慢,进行性。
  2.震颤4~6C/S,似搓丸样,静止时出现,运动时消失,从一侧开始。
  3.失运动能:动作缓慢,活动减少,假面具容貌。
  4.肌僵直:近端明显,似铅管样僵直,可以诱发试验证明。
  5.自主神经症状(体征),姿势反射障碍、便秘,皮脂溢出增多,出汗异常,血压降低,倾屈现象。
  6.左旋多巴有效。
  7.除外其他疾病。
  西医诊断依据 1.起病年龄中年以后缓慢起病,且缓慢进行性经过。 2.4~6Hz 节律性静止性震颤从一侧开始,渐延及对侧。 3.运动能力减退动作缓慢、活动减少,常有假面具脸、慌张步态等。 4.肌僵直肢体有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近端明显。 5.左旋多巴有显效。 6.除外其它帕金森综合征。 临床对以震颤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震颤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指手足颤动,或头部摇晃不能自主,可与痉病类疾病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的表现相鉴别。 2.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长期久病,或温病后期出现震颤,为气血亏虚或兼动风症状,多为颤病。 (2)年老体弱震颤,常见于脑萎、脑络痹。 (3)突然昏仆,而后出现震颤,检查无特殊改变者,多为气厥。 (4)由于煤气中毒、电击伤、锰中毒、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者,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3.脑电图、肌电图、脑脊液实验室检查、血清生化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静止性震颤
  震颤的特征是在安静状态下出现,早期患者在强烈的意志控制下可短暂抑制,但不久反出现加重倾向;而高速的意向动作或负重往往使震颤暂时减弱或中断;睡眠或麻醉状态下震颤完全消失;情绪紧张、激动时常可加重。一般为节律性4~7次/秒稍粗大的震颤,首先侵犯一侧肢干的远端,上肢较下肢多见,进展的顺序是,一侧肢干延及同侧上、下肢,再累及对侧上、下肢,例如,右侧手部开始,渐扩展至前臂、上臂,继之累及右侧下肢,继而先后扩展到左侧上肢以及下肢,呈N型或H型进展,而头面部较少、较晚累及。大多数患者以手指、手腕及前臂的震颤最明显,故常呈现似搓丸状、打鼓状运动。
  (二)肌僵直
  主要表现为铅管样肌张力增高,即在四肢关节作被动屈伸或旋转运动时,无论屈、伸或旋前后过程中均感均匀的阻力。若震颤同时存在,则使阻力发生节律性顿挫现象,宛如摇动齿轮般的感觉,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两者统称为肌僵直。通常于颈项部及腕部出现较早,部分患者腕、手指关节僵直显著,使手掌关节屈面和手指内收、形成握书卷样姿势。
  (三)运动减少
  一般认为自发运动减少,主要是由于肌僵直和精神活动减低所致,也与肌力减低、易疲劳、运动预测程度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往往出现手指的精细动作变慢,运动范围变窄,握拳、松拳和手腕旋外、旋内等动作变得笨拙、不协调,渐进展以致挟菜、穿衣、洗脸等日常生活自理不便或发生困难。运动减少使脸部无表情,构成假面具脸(面容);写字时下笔快而字迹小,称小字症。
  (四)姿势及运动障碍
  本病患者常呈头向前倾躯干屈曲姿势,似猫背样。步行时,双上肢自然摆动消失,足跨步较小,有时越走越快,不能立即停步,称慌张步态;部分患者在起步时或转弯时,足底似乎被地面粘住,不易跨步或双足交替转移重心,似原地踏步状,称冻结足,对起步困难者若在其足前置一棍棒等障碍物,患者反能顺利跨步而过,称矛盾性运动。
  (五)其它
  本病患者常有面部出汗过多,皮脂溢出,四肢末端厥冷,网状青斑,下肢浮肿,便秘,流涎,排尿不畅,吞咽与发育障碍等各种植物神经症状。震颤麻痹多伴有抑郁倾向、焦虑,可能与蓝斑和中缝核神经细胞消失有关。
  震颤:
  1.起病徐缓,逐渐加重。
  2.主要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其静止性震颤不仅可见于上肢,表现如“搓丸样”动作,亦可发于下肢、口唇、舌、面及头部等,震颤不能自主,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激动、疲劳、焦虑时加重,睡眠时消失。肌张力增高以屈肌明显,出现铅管样或锯齿样强直,头部前倾,躯干俯屈,时、腕、膝关节屈曲、手指内收,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行走起步困难,起步后呈“慌张步态”。运动减少表现为一切随意活动减慢、减少、运动幅度减小,书写困难、“写字过小症”,面肌运动减少、缺乏表情,形成“面具脸”,咀嚼、吞咽、语言障碍和流涎等。
  3.智力和情感反应正常,腱反射正常,一般无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和病理反射。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IPA患者的脑脊液中,DA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含量与5-羟色胺(5一HT)代谢产物5一羟吲哚乙酸(5一HIAA)含量降低。24小时尿测定,DA及其代谢产物HVA的排泄量亦降低。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血管性震颤麻痹基底节、脑干等部位多发性腔隙梗塞或脑梗塞可出现继发性震颤麻痹临床表现,CT或MRI证实多发性腔隙梗塞灶可资区别。
  2.许-吉(Shy一Drager)综合征此综合征除类似震颤麻痹表现外,尚具有直立性低血压、排尿障碍、无汗及阳萎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难区别。
  3.药源性震颤麻痹综合征此综合征具有:①有使用酚噻嗪类或丁酰苯类抗精神药;或氟桂嗪、脑益嗪等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史;②一般在持续服上述药后数周至10余个月后出现震颤麻痹综合征表现;③停药后数周至数月,症状减轻或消失。
  中医类证鉴别
  1.脑萎:脑萎虽可致颤病,但以智能减退、人格障碍、失语、失用、痴呆等症状为主,CT检查有脑萎缩。
  2.脑络痹:以头晕、头痛、情绪和性格改变等为主症,可发展演变为脑萎。
  3.痴呆:以痴傻愚笨等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无特征性的手足震颤、肌肉强直、 “慌张步态”、肘、腕、膝关节屈曲,手指内收等症。
  疗效评定标准 1. 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自理并能从事一般活动。
  2. 显效:症状、体征恢复较好。
  3. 好转: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4.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预后 IPA病程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常用抗震颤麻痹药及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均不能阻止脑变性进展,因此,合理用药大多能获得较长期的临床缓解。晚期患者往往自理生活困难,长期轮椅生活或卧床不起。IPA极少死于疾病本身,大多死于肺炎等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原则
  (1)各种抗震颤麻痹药均应以小剂量开始,一边缓慢递增,一边密切注意症状改善程度和有无副反应,通常将剂量调整至症状改善约80%而又无副反应为度。反之,盲目加量企求症状完全缓解,反易招致早期出现各种麻烦的副反应。
  (2)左旋多巴与左旋多巴脱羧酶抑制剂长期治疗,常出现难以控制的左旋多巴长期治疗副反应综合征。因此,宜首先选用中医中药或弱效抗震颤麻痹药,当无效或症状加重时方改用或并用高效抗震颤麻痹药,以增长维持缓解时间。
  (3)早期、轻症病例一般以一种弱效抗震颤麻痹药治疗为宜;中、重症患者需2种以上药物并用时,必须了解各种药物间相互配伍的药理作用,予以合理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避免拮抗作用。
  (4)对长期服用高效抗震颤麻痹药物者,严禁突然停药,否则可引起症状急剧恶化,出现类恶性综合征样严重表现。
  (5)应注意抗震颤麻痹药对本病患者并有的其它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如安但可加重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或习惯性便秘等症状。
  2.西药治疗
  (1)弱效抗震颤麻痹药:
  ①抗胆碱药:主要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活性,使纹状体内DA与Ach消长倾向相对平衡。常用安坦2~3mg,每日3次;开马君5~10mg,每日3次。常见副反应有口渴、头晕、便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偶有幻觉等。
  ②金刚烷胺:主要提高黑质DA神经元活性,促进纹状体神经末梢释放DA,常用量为0.05~0.1g,每日3次。
  ③高效抗震颤麻痹药:左旋多巴(L一Dopa)进入脑内后,经多巴脱羧酶转成DA,使纹状体神经元内DA浓度增高,并释放DA,对震颤、肌僵直、少动等症状均可改善。但大部分左旋多巴在脑外组织被脱羧酶分解,仅极少数进入脑内。脱羧酶抑制剂(DCI)本身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可抑制左旋多巴在脑外的脱羧作用,使血液中的左旋多巴更多地进入脑内,既可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又可减少后者的副反应。
  ①剂量及用法:左旋多巴口服一般以0.25g、每天2次开始,渐增至0.5~1.0g,每天4次。常用的左旋多巴脱羧酶抑制剂L一Dopa一DCI有苄丝肼左旋多巴(美多巴)及甲基多巴肼(信尼麦)二种,前者每粒125mg或250mg,分别含左旋多巴100mg及200mg或苄丝肼25mg及50mg,后者每粒250mg或300mg,分别含左旋多巴200mg、250mg及卡比多巴各50mg。用量为:第1周每日服125mgl粒,每隔一周递增:粒/日,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6~8粒。
  ②副反应:早期出现的副反应主要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直立性低血压、心绞痛、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表现;以及抑郁、幻觉、夜间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服药3年以上者,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开-关现象等左旋多巴长期治疗副反应综合征。
  ③DA激动剂:溴隐亭是常用的DA激动剂,具有胃肠道吸收良好,直接激活DA受体,疗效迅速且无脑内蓄积作用等特点。通常与左旋多巴伍用。常用量:开始每日服1/4片(0.625mg),每5天递增1/4片,至2.5~5mg每日3次为止,副反应为:头痛、头重、鼻塞、失眠、复视、恶心、呕吐等,偶可见精神症状、直立性低血压。其它DA激动剂尚有麦角乙脲、硫丙麦角林等。
  3、手术治疗:丘脑腹外侧核或腹正中核立体定向破坏术虽能使临床诸症明显减轻,但往往在数月后复发,故除震颤等症状长期局限于一侧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外,一般不主张采用此种方法手术治疗。至于肾上腺髓质或胎儿黑质脑内移植手术,迄今尚在研究阶段。
  中医治疗 1. 辨证分型治疗
  (1)肝肾两亏,虚风内动:
  治则:滋补肝肾,熄风定振。
  选方:大定风珠,定振丸加减。
  方药:大定风珠系主以滋补肝肾,佐以熄风之剂。方中以鳖甲、龟板、牡蛎滋阴熄风潜阳;再以阿胶、鸡子黄血肉之品及地黄、麦冬大补肝肾精血;以芍药、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阴且能缓其急迫;麻仁滋脾润燥。本方适用于以肝肾两虚为主、虚风内动力次的怔候。若颤动明显亦可加天麻、全蝎、钩藤;筋脉拘急加木瓜、伸筋草。定振丸,重在熄风定振,佐以养血益气之剂。方中以天麻、全蝎、细辛、秦艽、荆芥、防风、威灵仙搜风定振;并以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补血活血;再以黄芪、白术益气补虚。本方适用于风动为主,气血两亏为次的证候。
  (2)气血两亏,虚风内动。
  治则:补气养血,熄风和络。
  选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方药:本方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以当归、熟地、白芍补血;以五味子、远志养心宁神,肉桂温补脾肾之阳;陈皮、姜枣补中和中,是气血双补,养心调中,促进脾胃运化的要方。若颤动拘急明显,可加全蝎、钩藤、木瓜定风舒筋;头晕目花明显加枸杞子、潼白蒺藜;多汗而振加龙骨、牡蛎。
  (3)气滞血瘀,虚风内动: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佐以滋阴熄风。
  选方:补阳还五汤合大定风珠。
  主药: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益气补虚,并以当归、川芎、地龙,桃仁、赤芍、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再合大定风珠滋补肝肾精血,佐以熄风定振。使标本获得同治。若震颤重者加全蝎、钩藤、藁本以加强熄风振之功;吞咽困难,可加用启膈散,以开郁理气,润燥化瘀;流涎不止,加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颤动日久,筋脉拘紧,行步慌张,神呆懒言,肢体乏力,头晕眼花,少气自汗,大便不爽,面色无华,舌淡少苔,脉细无力。益气补血熄风。定振丸加减。
  2.肝肾阴虚火旺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腰膝酸软,颤动日久,步态拖沓,行路不稳,失眠幢忘,大便秘结,舌暗红,苔少,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补益肝肾、滋阴熄风。六味地黄丸加减。
  3.阴虚动风证:肢体颤动,手足蠕动不安,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夜热盗汗,遗精阳痿,伴头晕目眩,心烦不寐,舌红,苔少而干。养阴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4.风痰阻络证:肢体颤动,筋脉拘挛,胸闷脘痞,头晕吐涎,面多油脂,舌红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祛风除痰、舒筋和络。涤痰汤加减。
  二、对症处理:
  1.单方验方:常服加味逍遥丸、杞菊地黄丸、天麻丸、黑芝麻等。2.常用熄风中药:全蝎、乌稍蛇、白附子、僵蚕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颤证
  (一)辨证论治:
  1.阴虚动风证:肌肉拘急,肢体震颤,情绪激动时加剧,书写困难,动作迟缓,头晕耳鸣,烦躁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阴熄风。大定风珠加减。
  2.血虚动风证:肌肉强直,筋脉拘急,肢体震颤,书写困难,头晕眼花,心悸,健忘、面色晄白或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养血熄风。四物汤合止痉散加减。
  3.脾虚动风证:肢体震颤,书写困难,动作迟缓,慌张步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腹胀,或大便稀溏,面色无华,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益气(补血)熄风。醒脾汤加减。
  4,肝阳化风证:肢体麻木、震颤,头眩头痛,耳呜,项强不舒,急躁易怒,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细。平肝熄风,天麻钩藤饮加乌梢蛇、僵蚕、全蝎。竹沥、胆南星等。
  5.痰热动风证:肢体麻木、震颤,头晕目眩,躁扰不宁,咳吐黄痰,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热化痰熄风。导痰汤加天麻、全蝎、黄连、天竺黄等。
  6.风痰阻络证:肢体震颤、麻木,头晕目眩,面部表情缺乏呈“面具脸”,咀嚼、吞咽、语言障碍或流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祛风化痰通络。半夏白术大麻汤合牵正散加减。
  7.瘀阻脑窍证:肌肉强直,肢体震颤,动作减少,屈伸不利,时有头部刺痛,舌暗红,苔薄,脉细涩。祛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8.肾精亏虚证:眩晕,健忘,耳鸣,头痛,肢体震颤,手足强硬,智能迟钝,舌淡,脉弱。补肾益精。左归丸加减。
  中药
  针灸 (1)头针疗法:一侧肌张力增高为主,肢体抖动不明显,可取患肢对侧的运动区上1/5及中2/5处;双侧有病,取双侧运动区上1/5及中2/5处。面部抖动者加运动区下2/5处,躯体抖动,肌张力增高者,取对侧运动区及舞蹈震颤控制区。
  (2)体针疗法:取百会、风池、曲池、手三里、合谷、阳陵泉、太冲穴。若气血两亏明显加脾俞、心俞、足三里穴;肝肾阴虚火旺,口干舌红苔少,加三阴交、太溪穴;流涎不止加地仓;吞咽困难加人迎、廉泉穴。
  常用太冲、合谷、风池、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人中、下关、承筋等穴位。
  (3)耳针疗法:常用神门、皮质下、肝、肾、内分泌、三焦、肘、腕、指、膝等穴位。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消除紧张心理,陶冶情志,饮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2.头针疗法:一侧病变时取对侧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双侧有病变时取双侧。
  3.单方验方:
  (1)羚羊角粉。2~3g,分2次服,1剂/日。
  (2)止痉散,2~3g,2次/日,口服。
  (3)白芍30g,甘草15g,生石决明15g,鸡血藤15g,蝉衣6g,水煎服,1剂/日。
  4。西医西药:可用抗胆碱药,如安坦、东茛菪碱、开马君;左旋多巴、美多巴、信尼麦;金刚胺等治疗。震颤局限于二侧或一侧较重的病例,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用立体导向手术,破坏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豆状袢等结构,以减轻对侧肢体的
  护理
  康复 继发性震颤麻痹与震颤麻痹叠加综合征对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主要为病因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种抗震颤麻痹药物及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都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不能抑制黑质为核心的神经细胞变性过程,故应教育病人、家属和基层医务人员,让他们了解本病不能根治,只能长期合理服药,方能减轻症状以维持日常生活能力,以取得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密切配合。
  无论疗养院或门诊治疗的患者,都应在医师指导下,通过按摩、各种柔软体操、温水浴等手段减轻肌僵直;坚持进行表情、言语、姿势、步行及其它日常生活动作的锻炼,是长期保持独立生活十分重要的辅助措施。此外应注意防止感染、外伤等并发症。对情绪抑郁的患者,除适当口服抗抑郁药外,同时应进行心理治疗。
  预防 本病属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尚无确切预防措施。
  历史考证 我国中医历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掉”即颤振,“收引”即拘急孪缩,“强直”即僵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之名,“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证治准绳·杂病·颤振》:“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张氏医通》“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 

文生:廖元和堂化风丹  邮箱:oiu.tqtg@gmail.com  IP:42.48.24.47  日期:2014-1-12 [回复3楼]

  廖元和堂化风丹
  今天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叫做‘廖元和堂化风丹’据说对帕病有效。有没有哪个用过? 

输1-2个字  (共3条)